2025 年夏天的许昌街头,胖东来超市生鲜区的队伍依然从容。顾客手中印着 "不满意就退货" 的购物袋,藏着中国商业最朴素的密码:当一家企业把诚信刻进骨髓,把员工幸福写进章程,把顾客至上化作本能,它本应是商业世界的 "标准答案",却成了被反复歌颂的 "道德模范"。当网友追问 "这样的企业为何不多" 时,更扎心的疑问藏在深处:我们究竟丢失了怎样的商业初心,才让最基本的诚信成了稀缺的奢侈品?
一、反向致敬:诚信本是底色,为何成了壮举?
胖东来的走红,是一场沉默的 "反向致敬"。这个 1995 年诞生的零售企业,用近 30 年时间验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商业的本质是信任,信任的基石是诚信。
它的实践本应是商业世界的日常:坚持 "无理由退货"20 年,从未因恶意退货亏损;给员工开当地 3 倍工资,配家属医疗补贴,把 "员工幸福" 置于利润之前;自建质检中心拒绝灰色渠道,哪怕采购成本翻倍。这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劳动法》早已写明的 "底线要求",如今却成了需要被反复点赞的 "壮举"—— 员工因多收 1 元钱,店长带补偿登门致歉;黄金自助称重无人值守,却鲜少出现少付漏付;顾客买了变质水果,不仅全额退款,还额外赔偿 500 元。
展开剩余74%这种 "正常" 的稀缺性,照见了商业文明的集体断层。改革开放初期,"童叟无欺" 的老字号、"假一赔十" 的商贩,构成了中国人对商业最原始的信任记忆。但随着资本逻辑异化,"效率优先" 演变为 "利润至上":奶茶店用植脂末冒充鲜奶,电商平台纵容刷单,食品企业违规添加防腐剂…… 当诚信从 "必须坚守的底线" 变成 "可以计算的成本",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某个品牌的信任,更是整个社会对商业的基本期待。
二、资本围猎:为何坚守诚信的企业总在 "渡劫"?
胖东来的 "特殊",在于它拒绝成为资本游戏的棋子。当资本把商业简化为 "流量 - 转化 - 变现" 的数字游戏时,它偏要走一条 "反效率" 的路:拒绝盲目扩张,坚持 "开一家店活一家店";把 70% 股权分给核心员工,拒绝资本过度干预;在电商冲击下,仍保留导购一对一服务。这些选择,让它成了资本眼中最危险的 "异数"。
资本的 "围猎" 从未停止。舆论战里,"胖东来工资虚高导致行业失衡"" 退货政策养懒人 "等言论被刻意放大,试图转移公众对" 诚信缺失 " 的关注;资本挤压中,全国性连锁超市用低于成本价 30% 的价格抢市场,投资机构以断供要挟其修改经营模式;规则绑架下,部分政策执行向资本倾斜,让它承担比同行高 20% 的人力成本。甚至还有柴怼怼之类的网红、自我标榜为经济学家的宋清辉等跳梁小丑来以攻击胖东来博取眼球和流量。
资本忌惮的,是胖东来证明了 "诚信可以盈利,道德能够持续"。那些靠虚假宣传、压榨员工、垄断市场获利的企业,其 "成功" 本就建立在对诚信的践踏之上。胖东来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资本主导的商业文明最丑陋的一面 —— 它的坚守,本身就是对 "资本至上" 逻辑的颠覆。
三、重建之路:让诚信从 "勋章" 变回 "底色"
胖东来的故事,从来不是 "一个企业的成功",而是 "商业文明如何重生" 的启示。当我们讨论 "诚信缺失" 时,该反思的不是 "好人为何难做",而是 "坏人为何能横行";当我们呼吁 "学习胖东来" 时,该改变的不是 "让企业做慈善",而是 "让诚信成为商业的最低门槛"。
这需要制度托底: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行细则,让 "退一赔三" 落地;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让制假售假者终身禁入;推动 "员工权益保障" 立法,让 "高福利" 从 "良心选择" 变成 "法律义务"。
这需要社会觉醒:消费者用脚投票,对失信企业说 "不";媒体拒绝为资本操控的舆论背书,还原商业本真;劳动者勇敢维护权益,让 "员工幸福" 成为评价企业的核心指标。
更需要我们为 "不妥协的胖东来" 鼓掌。当它因诚信被围猎、因拒绝异化被误解时,每一次支持都是在为商业文明的底线投票。它不是 "道德模范",而是 "守夜人"—— 守护着消费者的信任、员工的尊严,以及社会对 "好的商业" 最基本的期待。
2025 年的夏天,胖东来超市里 "不满意就退货" 的标语依然醒目。它不是噱头,而是对商业本质的坚守,是对诚信价值的呐喊。愿有一天,诚信不再需要 "模范" 来证明,每一家企业都把诚信写进章程,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劳动中获得尊严。那时,胖东来不再是孤岛,而是商业文明本该有的样子 —— 在那里,每一次交易都是安心,每一句承诺皆有回响。
文:罗金辉 学职健(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图:来源于网络
发布于:北京市茂林资管配资,股票配资排名,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