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一场聚焦盐碱地资源高效开发的会议在宁夏贺兰县拉开帷幕。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携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主办的“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此召开,来自水产养殖、盐碱地治理、生态农业等领域的行业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盐碱地水土协同利用的创新路径、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方向。
本次会议通过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大盐碱地水产养殖模式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有效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促进盐碱资源渔农综合利用,提高盐碱地种植、养殖综合效益,推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东海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分别聚焦盐碱水土综合利用领域的典型实践案例,系统分享了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成果落地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与成效,为参会各方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参考。行业内专家、企业家们也就盐碱水土改良在科研及推广中的问题和困境进行深度对话,重点就如何形成盐碱水养殖完整产业链和高附加值盈利模式、如何建立和推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的整套技术体系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交流不仅厘清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堵点,更引发了与会者对未来盐碱地改良、耕地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等领域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展开剩余69%贺兰渔业作为宁夏水产领域的标杆,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领先的产量规模与鲜明的特色优势,始终位居区域前列。自2024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机构建制化优势,紧扣宁夏贺兰县盐碱水养殖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统筹下属九家研究所科研力量,以“整建制投入、全链条服务”模式,为当地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为系统推动贺兰县渔业绿色循环转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深度调研、科学谋划,精心编制《贺兰县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实施方案》,锚定“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目标,从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创新突破、模式示范推广三大维度同步发力:在硬件建设上,全力支撑标准化池塘改造与工厂化养殖车间建设,夯实现代化养殖硬件基础;在技术攻关与模式推广上,重点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育苗关键技术研究,破解特色品种养殖季节限制难题,同时大面积推广稻蟹综合种养生态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科研平台与生态治理上,高标准建设盐碱水养殖专项科研基地,创新推广鱼菜共生蔬菜大棚技术,同步推进“三池两坝”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落地,构建“养殖-产出-治污-再利用”的闭环发展体系。
一系列科技支撑举措的落地见效,有效促进了贺兰县渔业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改善,为当地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当前贺兰县渔业产业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瓶颈待突破、基础数据积累待加强、政策支持与协同机制待完善等现实挑战,亟待针对性破解。
下一步,中国水科院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锚定“提升盐碱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与“增强社会及生态双重效益”两大目标,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及政产学研各方力量,深化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开展系统性协同攻关,构建渔农融合产业创新体系。通过持续攻克领域内重大科学难题、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扩大技术应用覆盖面,进一步挖掘盐碱水土资源开发潜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及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研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学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四方携手,正式签订《“科创中国”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团合作框架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科研院所、科协组织与技术推广机构三方协同的工作机制正式建立,为盐碱水产领域资源整合、力量聚合搭建起关键平台。根据协议规划,未来将共同打造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团示范“样板”,从技术支撑、资源对接、服务落地等维度发力,为盐碱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前往贺兰县兰丰村、科海渔业基地及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开展实地观摩,重点考察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成效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践情况。现场交流中,代表们结合产业实际,针对当前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模式优化、市场对接等痛点问题深入研讨,既精准“把脉问诊”剖析问题根源,又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推动区域盐碱地资源高效开发与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
来源:贺兰县委宣传部
发布于:北京市茂林资管配资,股票配资排名,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